上海外滩,2017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15周年的庆典上,理事长焦瑾璞发言:“岁月熔金,砥砺十五载,起航新时代。”而仅仅几天前,在北京召开的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焦瑾璞“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的发言还余音绕梁。
黄金新时代为什么黄金交易所的理事长在关心为穷人服务的普惠金融?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的两个金融市场,会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交集?焦瑾璞从普惠岁月到黄金年代的故事,精彩几何?
笔者寻找答案,看焦瑾璞的新浪博客可以发现不少线索:比如,他的博客名曾叫“老焦”,自我介绍很亲切:“五道口教师,业余做点货币政策、金融改革、普惠金融等经济金融方面研究,兼着一个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秘书长的差事。”
听焦瑾璞的课,更能身临其境了解到他的经历:比如,2002年之前,他是“穿着皮鞋”,在人民银行主攻银行业、货币政策研究的年轻学者。2002年之后,由于新工作安排,使他开始关注过去传统金融体系所忽略的农村地区、基层小微企业,“脱掉皮鞋”开始进行基层调研、推动行业政策法规的出台,直至建立行业平台,有力促进并规范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老焦的故事,就从“脱掉皮鞋搞小贷”讲起。
一、脱掉皮鞋搞小贷
2006年6月的一天,亚洲开发银行邀请焦瑾璞到孟加拉国考察,并与“穷人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交流。尤努斯创建的“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成功的信贷扶贫模式之一。
在和尤努斯交流的晚宴上,焦瑾璞好奇地问道:“作为一个世界名人和一位名声显赫的教授,还曾在美国受到美式教育并取得博士学位,但我注意到您今天却是穿着拖鞋来赴宴的?”
“我发现今天来的官员都是穿皮鞋,而我是做小额信贷的,做小额信贷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在孟加拉国乡下老百姓很穷,很多人是赤脚的,我很大部分时间是走村串户,所以我穿拖鞋来。做好小额信贷,不能与正规金融的程序一样,就像不能穿皮鞋到稻田去一样,一定要穿拖鞋。我是反传统的,小额信贷也是反正规金融传统的。”尤努斯诙谐地回应道。
这次短暂的孟加拉之旅给焦瑾璞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后,尤努斯荣获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同年10月,在焦瑾璞的积极协调下,尤努斯首次到访中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尤努斯热”,一时间,围绕小额信贷的各种讨论不绝于耳。
“应辩证地、历史地去看待小额信贷,既不能左,也不能右,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实践和事实会证明一切。”焦瑾璞在当时的博文《必须要说两句话》中指出。
此后,在经过对中国国情充分研究论证后,以及吸收借鉴包括孟加拉模式在内的国际先进小额信贷经验基础上,2008年5月,焦瑾璞参与起草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以银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文形式发布。
“回首往事,有一句话最能表达我的小微金融岁月,就是‘往事并不如烟’。自己过去相当时间一直在为小微金融产生、成长和发展而鼓与呼,为它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为它遇到的挫折而苦恼。”焦瑾璞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这个来自开封洧川镇的中原子弟,在郑州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后,即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司工作。而爱好研究问题的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继续深造,其后在厦门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即将拿到硕士学历的前一年,因其出色的研究写作水平,焦瑾璞被调至人民银行总行政策研究室。
“那时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给领导写文章。”焦瑾璞说。期间,他经历了银行业改革、汇率并轨等重要的金融改革事件,这也为他今后数年中参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文件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提供了基础和机会。
1997年,焦瑾璞第一次参与了当年金融工作会议的文件起草。次年,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攻读博士学位。三年间,焦瑾璞主笔、参与了6个金融课题的研究,内容涉及利率市场化、融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案和货币市场等方面。
从1997年到2007年,焦瑾璞参与了前三次金融工作会议的文件起草。2003年,因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时年37岁的焦瑾璞参与中央1号文件有关内容的起草,由此他也开始了一段延续至今的普惠金融岁月。
提及与小额贷款的结缘往事,焦瑾璞回忆道:“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连续五年的1号文件中有关农村金融的内容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到了小额信贷。”
2004年5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的易纲主持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探讨和培育小额信贷发展的有关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小额信贷专题组,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吴晓灵任组长,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的焦瑾璞任副组长。
当时确立的试点步骤是,小额贷款公司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而入选的试点区域共有山西、内蒙、贵州等五个省(区)的五个县。“在我们的心目中,既然是试点,就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所以对于小额信贷的前景,大家当时还不能准确地判断。”此时,焦瑾璞等人所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便是如何为小额贷款公司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这在当时无经验可参考。
于是,焦瑾璞一方面穿梭于田间地头调研,另一方面积极与具有国际经验的专家交流,这也就有了上述与尤努斯对话“脱掉皮鞋搞小贷”的故事。尤努斯访华交流的顺利成行,背后离不开焦瑾璞的各种沟通协调。并且尤努斯在访华期间接受央视《对话》栏目的专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好地推动了小额信贷理念在中国的普及。
“因为我们国家国情不同,中国各类存款服务网点非常多,因此不缺存款的机构。但是缺放贷技术和放贷形式。而一旦开放存款,一方面我们吸收的存款都是穷人的钱,风险非常大;同时,吸收存款非常容易和非法集资混在一起,为了小额贷款机构长期的发展,因此坚决不能存款,我实际上培养的是贷款的零售商。现在缺贷款,我就补贷款。至于将来发展到哪一步,我们再说。”焦瑾璞这样阐述他对中国小额信贷的观点。
而作为商业机构,维持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其成功的根本。对于小额贷款公司,需要确定的就是资金的成本,即利率。焦瑾璞当年向高层领导提出的农村贷款利率适当放开和最高不超过4倍基准利率的建议已被公众、业内广泛认可。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建议和数字背后,是焦瑾璞在广泛实地调研后考虑到借贷双方的负担能力所做出的准确评估。
经过密集调研和深刻思考后,焦瑾璞对“小额信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早在中国从事小额贷款实验的主要是一些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的非政府机构(NGO),因为种种原因,到目前覆盖的区域还很有限。而在焦瑾璞倡导的“普惠金融”体系中,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就是要让机构有钱可赚,借钱的人能够承担利息。而这些根本原则的确立,是国内小额贷款行业能够发展良好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十年曲折路,一辈子普惠情。”从农村小贷到普惠金融,焦瑾璞是这样来描述他的普惠金融之路。
二、普惠金融之路
2016年9月,“普惠金融”成为G20峰会的大热议题。普惠金融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在G20峰会上推动普惠金融,制定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升级了《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制订《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中外媒体评论“全球已经迎来了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
“普惠金融”四个字背后,凝结着焦瑾璞深厚的情感!“从1996年开始,我即开始研究农村金融,以及与农村金融和小微企业贷款相关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技术,然后延伸至小额贷款公司、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且一直跟踪研究普惠金融的最新进展。”
“2003年至2008年作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我致力于将一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政策效果。二十年来,在工作之余,我也努力将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并呈现给社会。我于2009年出版了《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一书,此系目前检索到的我国最早论述普惠金融的专著。”
“2012年撰写了《小额信贷》(吴晓灵主编,杨再平、焦瑾璞副主编)和2013年的《微型金融学》(其中《微型金融学》获得2014年第二届金融图书金羊奖,也是第一本全面论述微型金融的著作),之后又于2015年出版了《普惠金融: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以上四本书基本构成了从小额信贷到微型金融、再到普惠金融的完整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焦瑾璞自豪地说。
2008年,焦瑾璞到五道口央行研究生院当党组书记,作为老师,他首开《普惠金融与发展》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他看来,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历程,是一个社会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政策配套不断跟进的过程。“我国微型金融的发展成效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得到了充分检验。根据我们在浙江的调研情况,金融危机之后,浙江140多家小贷公司共发放贷款200多亿,确保了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浙江民营经济渡过了金融危机的难关。”焦瑾璞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和有识之士投身于这个行业。
“往事并不如烟,自2013年以来,经济形势开始有所疲软,过去小贷公司快速、野蛮的生长态势,所滋生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小贷公司呆账、坏账频发,出现了经历过孤注一掷的高收益之后,难免倒闭或歇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尴尬局面。”此时,作为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的焦瑾璞将重点关注到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和金融行为监管研究与实践。
在当年《中国普惠金融》4月刊首语中,焦瑾璞写下“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为了不至于茫然遭遇大风侵袭而折翼,小贷公司亟需练就一身御风而行的本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势必会进一步下沉,互联网金融对终端客户的渗透也会日益凶猛,小贷公司唯有在最后一公里客户的开拓和防守上深耕不辍,兴许才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普惠金融特别代表,荷兰王后马克西玛此行访华5天,行程包括与习近平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会面;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表演讲;并赴北京大兴区和河北涞水县调研当地的农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项目。”这则2014年荷兰王后访华的新闻报道和焦瑾璞也有密切的关系。与八年前邀请尤努斯访华推动小贷同出一辙;这次焦瑾璞利用他在国际交流的机会,邀请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的名誉主席荷兰王后访华交流,推动普惠金融在中国更深入的发展,效果显著。
同时,焦瑾璞作为央行代表,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参与G20框架下的“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的领导工作,并于2014年11月起,开始担任GPFI共同主席直至他调任上海黄金交易所。在此期间,他致力于向全球介绍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和经验,领衔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提升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推广普惠金融的衡量标准。
2015年10月焦瑾璞被任命为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故事从普惠岁月来到了黄金年代。
三、黄金新时代
“概括地讲,全球每年消费黄金4000吨,其中2500吨是矿产金,1000吨是回收金,500吨是其他来源;中国的黄金消费市场占全球约60%,其中600吨来自金矿,进口1500吨,回收金500吨;我国的金矿又主要分布在山东招远、闽西上杭、三门峡宝灵、四川阿坝、内蒙赤峰五个区域;我国是世界上黄金生产量、需求量、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国际上却缺少黄金定价权和话语权,这又是为什么?”焦瑾璞对黄金市场如数家珍,与普惠金融一样,对其有独到的思考。
在焦瑾璞看来,长期以来,全球黄金价格由以美元计价的伦敦金定盘价和纽约期货价格主导,形成了“消费在东方、定价在西方”的格局。中国黄金市场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在参与广度、合约体系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但随着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推进,中国已成为全球黄金市场的重要增长引擎和主要发展力量。
焦瑾璞是个实干家,深思熟虑后,于2016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了“上海金”。这招棋妙在哪儿呢?当前的贵金属市场,是延续了100多年的伦敦现货定价机制过渡到了电子盘定价时代;伦敦市场每天上下午两次定盘价是世界黄金交易的基准价格。直到美国COMEX期货黄金市场诞生,又有了黄金期货的价格机制,并由此形成伦敦现货交易和纽约期货黄金交易的两个市场,交替进行全球24小时不间断的电子盘报价机制由此诞生。
“上海金”的推出,正是切中了“定价权”的要害。借助于亚洲的时区(报价在10点15分和14点15分,其中午盘定价比伦敦金早盘定盘价提前一刻钟)以及人民币定价的特点和上海自贸区的条件,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平台上,以1公斤、成色不低于99.99%的标准金锭为交易对象,以人民币/克为交易单位,通过多轮次“以价询量”集中交易的方式,在达到市场量价平衡后,最终形成“上海金”人民币基准价格。这一基准价格,不仅能满足我国市场所需要的属于自己的黄金定价基准,还能降低黄金价格多年来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为企业避免了美元汇率风险,并提供了便利的人民币交易方式。
“上海金”上线一年半以来,已与“伦敦金”、“纽约金”形成有力的竞争。今年4月,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挂牌上海金期货合约产品,这标志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上海金”开启了世界黄金新版图。上海黄金交易所接下来将积极探索与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莫斯科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布达佩斯交易所以及缅甸黄金发展公司等境外交易场所的合作,努力营造上金所的全球市场。
焦瑾璞的第二步棋是发展“百姓金”,百姓金就是让老百姓更好地投资黄金,使用黄金,这一次,上海黄金交易所再一次引领了“互联网+黄金”的潮流。上金所联合部分会员单位推出的“易金通”APP上线不仅以其权威的资讯和公正透明的交易功能受到黄金市场和投资者的热烈欢迎,而且功能全面、实用、系统先进、用户体验感好,为投资者参与黄金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
“预计未来五到十年,我认为将是国际黄金市场体系发挥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的机会。我希望干十年再退休,一定成功!因为比较世界黄金三大交易所管家的岁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梅拉梅德85岁,伦敦金交所的费舍尔60多岁,而焦瑾璞只有51岁。”焦瑾璞哈哈大笑。
在这爽朗的笑声中,看到焦瑾璞因为有一颗朴实包容的心,他可以脱下皮鞋为普惠金融辛苦奔波;因为有一颗开放创新的心,他可以推出“上海金”开启黄金新时代;从普惠金融到黄金年代,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他那颗中国心都是一路上的强大动力。